揭秘:日本“劳动生产率”持续低迷背后的原因分析
劳动生产性不同国家质检的对比
对于当前的日本来说,劳动力不足现象已无法避免,即便是未来可能有AI(人工智能)、RPA(智能机器人机械自动化)等加持,提高“劳动生产性”是不可或缺的。
越是增设海外工厂,国内生产性越低下
单是对比“劳动生产性”这一数值,排名靠后的日本显得格外突兀。究其原因,可以概括为两点。
其一,日本企业的业务模式发生了巨变。
在以前,日本的汽车、家电等等大型制造商都在国内开设工厂,直到这些工厂陆续迁移至海外,日本国内的制造业自此悄然发生变化。以前讲究的是“因地制宜”,现在则是“效率至上”。越是追究效率的企业,不论大小,都会优先选择将工厂建在美国、中国或者东南亚地区。经济全球化的现在,“收益性”是企业优先考虑的绝对因素,哪里收益性更高,资金就会流向那里。
截止至2018年9月份,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结余增至185兆日元(约人民币117万亿元),特别是在北美地区与亚洲地区,增长了近3倍。主要的投资形式为开设工厂、办事处,业务合并、收购等。
也因此,2018年度日本企业海外部分的收益首次突破了10兆日元(约人民币6320亿元)。和历史以往靠出口产品获取收益不同的是,现在日本企业更能多的是进驻当地开设工厂、投资。雇佣更廉价的劳动力,获得更高的收益。但像这样的海外部分的收益是不能计算到日本国内生产中来。
※劳动生产性=国内生产总量/劳动投入量(即劳动人数*劳动时间)
可以说,日本企业越是扩张海外工厂,就意味着日本国内的劳动生产性在进一步降低。
日本的中小企业占比过高
刚刚提到日本“劳动生产性”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,日本国内中小规模的企业占比过高。
虽然在中小企业占比率上,日本(99.7%)和美国(99.7%)、德国(99.5%)、英国(99.9%)看起来相差无几,但以批发·零售业为例,日本职员不足10人的批发·零售业占比高达80%(美国50%),且遍布在整个狭长的日本列岛上。
※各个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不一,总体来讲都是根据雇佣人数、营业额、总资产等来衡量。例如美国标准为500人以下,意大利为250人以下,而日本零售业则是50人以下为标准。
以这个基础数据来推算,日本的雇佣率在70%左右,美国50%、德国意大利为60%,假设日本的中小企业要想创造出和美国中小企业一样的生产值,那么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多出2倍的劳动力。
而现实是,日本职员不足5人的批发·零售企业数,职员不足20人的制造业·建筑业·运输业企业数的占比已经超过了90%,而职员雇佣数仅占比25%。由此可见,日本社会“劳动生产性”低下,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平均生产性低。
所以,当当局者在讨论如何提高劳动生产性,提出一套又一套对策时,是不是应该优先分析下以上两个问题点。在此基础上,再去思考如何克服与提高才显得更有意义。
就目前的日本经济来说,日本与美国的劳动生产性相差了30个百分点,如果这个差值能够缩小到一半即15个百分点左右的话,对于日本经济来说可能就是一个质的变化。
但15个百分点的差距,有一些牺牲是在所难免的。例如,日本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生产性和美国相比相差甚远,所以这些中小企业很有可能在生产性改革中被淘汰。
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。最可怕的是一些经济学家完全不分析日本“劳动生产性”低下的原因,就大肆宣传呼吁提高劳动生产性。不究缘由就开始生产性改革,很有很能会断送大半的中小企业,这个“断送”的概念和前面提到的“淘汰”虽然结果相似,但概念与意义完全不同。
为了被淘汰下来的中小企业员工,能够尽快入职到另一家企业,日本社会需要尽快滋生出一批新型企业来接纳这批新鲜血液。这一点换在以前日本是很难想象的,要不然2008年经济危机时,日本也不会有那么多失业者长期无法找到工作。
结语
意识到企业成长、提高生产性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之后,我们就明白,日本政府若想切实地推行助力企业成长战略,就不应该是简单的给生产性低下的企业融资或者提供补助金,而是应该将这部分资源投入到培育新兴、具有高生产性的企业中去。
版权说明:
1.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;
2.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,否则将视为侵权;
3.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;
4.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,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