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水县移民搬迁后续管理
修水县在移民搬迁后续管理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管理模式,通过制度创新、产业扶持和社区融入等举措,确保搬迁群众“稳得住、能致富”。以下是其核心做法及成效:
一、管理服务体系创新
1. 网格化管理与专职队伍
修水县构建了“支部引领+理事会管理+群众自治”的治理框架,按安置点规模配备专职管理人员,20户以下配备1名,50户以上配备3名,全县共244名管理人员。通过网格化分区管理,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栋每户,并建立“三必访”机制(突发困难、矛盾纠纷、红白喜事必访),实现动态跟踪服务。
2. “板凳会”与群众参与
创新采用“板凳会”“屋场会”等形式,组织搬迁群众参与社区事务讨论,通过张贴连心卡、设立红黑榜等方式增强自治意识。例如,黄港镇安溪安置点通过此类活动解决路灯维修、健身设施增设等问题,提升群众满意度。
二、就业创业支持体系
1. 精准就业帮扶
引进25家企业入驻安置点,提供“点对点”岗位对接,确保每户至少1人就业。截至2022年,全县搬迁户中6699人实现就业,覆盖产业就业、公益性岗位、自主创业等多渠道。
2. 技能培训与素质提升
按年龄、技能需求分类开展家政、茶艺、电商等培训,与修水中专等院校合作强化实用性技能培训。2022年累计培训366人,并举办“五好家庭”评比等活动,激发内生动力,推动“要我就业”向“我要就业”转变。
三、产业扶持与资产盘活
1. “三块地”流转与产业联动
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,整合搬迁户的宅基地、承包地和山林地,推行“+合作社+公司+搬迁户”模式,发展现代农业。例如,大椿乡试点村将土地折算为股份,农民通过分红增加财产性收入,形成“人走权不移”的保障机制。
2. 特色产业布局
围绕“一茶一桑、林果飘香”的产业格局,投入4.46亿元扶持资金,在安置点周边打造121个产业基地和20个扶贫车间,带动金银花、蚕桑、水产等产业发展。例如,黄沙镇汤桥村通过药材合作社和林果基地吸纳移民就业。
四、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
1. 土地流转机制
推广山林土地股份制改革,通过评估确权、股权量化,实现资源变资产。例如,大湖村村民卢辉将80亩山林折算为84.5股,未来通过公司经营分红,保障长期收益。
2. 微田园与菜地分配
在安置点周边流转土地建设“微田园”,为每户提供菜地解决日常需求。截至2022年,全县建成58个小菜园,惠及3000余人,既保留农耕习惯,又降低生活成本。
五、社区融入与长效机制
1. 梯度安置与公共服务配套
按“县城园区、中心集镇、中心村”三级梯度安置,配套教育、医疗资源。例如,良瑞佳园安置点毗邻工业园区和商贸市场,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,并配套学校、医院等设施,促进产城融合。
2. 政策兜底与分类保障
对特困群体采取集中供养、低保保障等方式分类安置。2013年新建移民扶贫养老院,集中安置五保户、残障人士等48人,确保“不落一户”。
修水县通过制度设计、产业联动和社区治理的有机结合,形成了“搬得出—稳得住—能致富”的闭环管理链条。其经验被列为全国典型案例,尤其在土地流转、就业创业和群众自治方面的创新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。
版权说明:
1.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;
2.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,否则将视为侵权;
3.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;
4.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,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