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
首页 / 移民案例

余姚市陆埠下山移民安置

余姚市陆埠镇的下山移民安置工程是当地推进山区扶贫、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,结合政策与基层实践,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安置模式。以下是相关情况的综合梳理:

1. 安置背景与实施主体

陆埠镇干溪村是下山移民的重点区域,其安置工程始于2003年,由村党总支书记周以国主导推进。该村合并后曾是负债10多万元的“倒挂村”,高山自然村(如里岗、外岗)的村民长期面临交通不便、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。通过整村搬迁规划,逐步将250余户高山村民迁移至百丈滩等集中安置点,改善了居住条件。

2. 政策支持与资金筹措

余姚市陆埠下山移民安置

  • 政策依据:余姚市出台《“内聚外迁”移民申报安置和资金补助实施办法》,明确安置范围、对象及人口界定,要求整户搬迁并退宅还耕。
  • 资金保障:初期因村集体资金短缺,周以国个人借款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,后续通过市级扶持资金和移民扶持项目(如宁波市“16+3”区域扶持计划)持续投入,累计投资超5000万元。
  • 3. 安置模式与建设成果

    余姚市陆埠下山移民安置

  • 集中安置:建设干溪新村等安置小区,以多层公寓和连体别墅为主,规划面积130亩,累计建房312套,抽签分配271户,实现“水电路网”全配套。
  • 生态与产业结合:安置工程与生态保护、旅游开发联动。例如,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项目中,移民安置小区同步完善基础设施,并发展旅游服务业,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。
  • 4. 产权管理与交易限制

    根据余姚市规定,下山移民安置房土地性质为国有划拨,需缴纳相关费用后方可办理产权证,且注明“下山移民集中安置房”属性。安置房自购买起5年内禁止上市交易,满5年后需补缴土地出让金及税费方可转为商品房性质。

    5. 社会效益与后续治理

  • 民生改善:移民后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,就业、教育、医疗资源更加便利,如村民李贤涛从高山旧居搬入125平方米的新房,缩短通勤时间至5分钟。
  • 社区治理创新:通过“数字乡村”工程和基层党建强化治理,设立“百姓健身房”“儿童之家”等公共服务设施,形成全龄段互助社区。
  • 监督机制:乡镇设立工作指导小组,审核安置户资格并公示,确保公开透明;对违规占用宅基地、未拆除旧房等行为严格限制产权办理。
  • 6. 挑战与启示

  • 政策衔接:需平衡生态保护与移民发展,避免过度依赖主导,探索参与式扶贫模式。
  • 持续发展:安置后需关注移民就业培训及产业扶持,如余姚市通过移民扶持资金推动香榧种植等生态产业,拓宽增收渠道。
  • 陆埠镇的下山移民工程通过政策引导、资金整合和基层创新,成功实现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转型,成为余姚市乃至浙江省山区扶贫的典型案例。其经验对类似地区推进移民安置、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如需更详细政策文件或具体案例,可进一步查阅余姚市及相关报道原文。

    版权说明:
    1.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;
    2.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,否则将视为侵权;
    3.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;
    4.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,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。
    搜索
    7x24H 快讯
    最新留言
    关注我们
    关注我们
    微信
    关注我们
    微博
   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

    Powered ByZ-Blog. 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