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基本情况概述
1. 移民区概况
地理位置与人口:如湖北省宜昌市许家冲村,地处三峡库区,90%以上为三峡移民,共599户1439人;广西马山县合理村下伏力屯,涉及水库移民540人,通过整村提升工程实现“三微、四化、五网、六改”。
政策背景:以国家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(2024—2027年)》为指导,落实防返贫监测、产业扶持、生态保护等政策。
二、巩固脱贫成果与防返贫机制
1. 动态监测与精准帮扶
监测机制:通过网格化管理,定期排查脱贫户及监测对象,2024年同心县新识别监测对象286户1141人,消除风险111户474人。
保障措施:落实教育资助、医疗保障(参保率100%)、住房安全(危房改造175户)、饮水安全(自来水入户率99.6%)等“四项保障”。
2. 就业与金融支持
就业培训:开展技能培训(如种桑养蚕、油茶种植),带动移民户年均增收5000—3万元。
金融扶持:发放小额信贷9135户5.5亿元,贴息1533.4万元,支持产业发展。
三、产业发展与增收路径
1. 特色产业培育
农业现代化:同心县发展中药材4.07万亩、杂粮43.98万亩,肉牛饲养量25.6万头,建设牛羊屠宰加工中心,精深加工率达27%。
文旅融合:许家冲村打造“三峡绣娘”“民宿一条街”,年接待游客超300人次,带动38家民宿发展,2022年人均收入达28480元。
2. 新型经营主体
合作社模式:马山县盛丰种植合作社种植油茶1200亩,吸纳85户移民,人均年收入预计4万—5万元;同心县推广“合作社+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带动630户社员增收。
四、生态宜居与基础设施建设
1. 人居环境提升
整村改造:马山县投入5453万元改造8个移民村,硬化道路5.39公里,建设文化设施,安装路灯356盏。
生态治理:同心县实施厕所革命(改造户厕1600户)、污水治理(覆盖率38%)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%。
2. 基础设施完善
交通与供水:同心县提标改造农村公路289公里,供水保障率达95%以上;许家冲村建设双创示范街、游客中心等配套。
五、文化振兴与基层治理

1. 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
非遗活化:许家冲村发展“牵花绣”非遗产业,带动100余名妇女就业,年销售额超3209万元。
移风易俗:同心县开展高额彩礼治理,举办“移风易俗基层行”活动36场,覆盖群众2.5万人次。
2. 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
组织建设:组建联合党组织,吸纳镇村干部、企业代表等,定期研究乡村振兴重点工作(如xx村党建引领经验)。
村民自治:制定《村规民约》,建立“网格化”责任体系,推动法治、德治、自治融合(如良安新村治理示范案例)。
六、未来规划与挑战应对
1. 重点方向
产业升级:深化闽宁协作,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,推广订单农业与电商直播(如同心县签约项目12.9亿元)。
生态保护:持续推动农膜回收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,打造“绣球花庭院”等生态品牌。
2. 风险防控
动态返贫预警:加强监测对象帮扶,落实医疗、教育专项救助基金。
搬迁后续扶持:优化安置区公共服务,发展社区工厂、公益岗位(如马山县移民就业率超98%)。
七、典型案例与经验启示
1. 许家冲村: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文旅产业,实现移民户“家门口就业”,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。
2. 马山县合理村:通过整村提升工程,荒山变油茶基地,产业路贯通田间地头,带动移民户年均增收5万元。
3. 同心县:以“千万工程”为蓝本,推进“十村示范、百村整治”,打造城乡融合示范样板。
汇报总结:乡村振兴移民区的核心在于“政策精准落地、产业因地制宜、治理多元参与”。需持续强化动态监测,深化利益联结机制,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,确保移民群众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