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克兰重庆3000移民
2017年6月,一则《近3000名乌克兰航发技术人员携带家属移民重庆》的消息引爆中文互联网。报道称,中国与乌克兰航空巨头马达西奇公司合作建设天骄航空产业基地,计划引入数千名乌克兰专家,总投资超200亿元。这一消息不仅被网友戏称为“航空版技术扶贫”,更因涉及“大长腿乌克兰美女”等调侃引发全民狂欢。这场轰动一时的跨国技术合作最终以天骄航空破产、马达西奇工厂被炸毁的戏剧性结局收场,成为中国技术引进史上极具争议的案例。
一、移民传言与官方辟谣
“3000名乌克兰专家移民重庆”的消息最早源于2017年5月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库比夫的社交媒体发文。文中提到中乌计划在重庆建设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,但未提及人员迁移细节。随着乌克兰驻华大使焦明6月访问重庆天骄航空基地,网络传言开始发酵,演变为“出资17亿安置3000名技术人员及家属”的爆炸性新闻。
对此,乌克兰驻华大使馆在6月26日明确辟谣,称“该消息不属实,并非来自官方渠道”。环球时报等媒体调查发现,原始文件中仅提及“2020年计划引入乌克兰专业人才”,具体规模尚未确定。中乌签证政策磋商被误读为“大规模移民”,反映出公众对航空核心技术突破的迫切期待与信息传播的失真。
二、中乌航空合作的真实背景
尽管移民传言被证伪,中乌航空合作确有实质进展。重庆两江新区自2012年起布局航空产业,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的天骄航空动力基地瞄准涡轴、涡扇发动机等核心领域。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作为“苏联航空工业心脏”,拥有D-18T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等尖端技术,恰可弥补中国航空发动机短板。
2015-2017年间,双方合作进入快车道:北京天骄注资马达西奇公司;重庆基地获授权生产AI-222发动机等7类产品;2017年巴黎航展联合参展,展示D-27对转涡桨发动机等合作成果。乌克兰外交部文件显示,计划通过签证便利化政策支持2000名专家参与项目,这成为“3000移民”说法的数据来源。
三、资本运作与项目崩塌
项目背后的操盘手王靖,以“尼加拉瓜运河”“卫星通信系统”等概念炒作闻名。其控制的信威集团通过资本杠杆,2016年以2.5亿美元获得马达西奇56%股权,推动重庆基地立项。但2019年美国介入施压,乌克兰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交易,导致天骄航空资金链断裂。
数据显示,信威集团2019年亏损184亿元,股价经历43个跌停板。2022年天骄航空进入破产程序时负债50亿,而马达西奇工厂也在俄乌冲突中被摧毁。这场始于技术引进的豪赌,最终演变为价值300亿元的国际仲裁纠纷,15万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四、教训与启示
该事件暴露技术引进中的三重风险:地缘政治敏感性被低估,美国通过北约准入条件施压乌克兰;轻资产并购模式难获核心技术,马达西奇仅授权在华组装D-436发动机,未转让设计图纸;资本炒作扭曲产业逻辑,王靖的“卫星-运河-航发”概念拼盘缺乏实业支撑。
值得肯定的是,重庆借此构建了“运输+通用+航天”的航空产业链,聚集了航空钛合金、商用火箭等项目。乌克兰专家虽未大规模移民,但百余人通过工作签证参与技术指导,AI-222发动机国产化率已达80%。
天骄航空项目虽以失败告终,却为中国航空产业提供了宝贵镜鉴:技术引进需建立在地缘风险评估与知识产权合规基础上,资本运作不能替代核心研发。当前重庆试点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,或许预示着更开放的国际人才引进机制。未来中乌合作可探索“技术共享+本地化生产”新模式,让“动力沙皇”的技术遗产真正助力中国航空腾飞。
article-content {
max-width: 800px;
margin: 0 auto;
line-height: 1.6;
font-family: "Segoe UI", sans-serif;
article-content h2 {
color: 2c3e50;
border-bottom: 2px solid 3498db;
padding-bottom: 8px;
margin: 24px 0 16px;
article-content p {
margin-bottom: 16px;
text-align: justify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