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
首页 / 移民案例

中国最大扶贫移民搬迁区

中国最大的扶贫移民搬迁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。该区自1998年起通过国家扶贫扬黄灌溉工程(“1236”工程)逐步发展,成为全国规模最大、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,累计搬迁安置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23.5万人。以下是其核心特点与成效:

中国最大扶贫移民搬迁区

1. 搬迁规模与背景

  • 移民来源:红寺堡区接收的移民主要来自宁夏中南部“苦甲天下”的西海固地区,包括固原、西吉、同心等8个国家级贫困县,搬迁前该地区贫困发生率极高,生态环境恶劣,被联合国认定为“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”。
  • 政策支持:依托国家“三西”农业建设专项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,宁夏实施了四次大规模移民工程,红寺堡作为主战场,通过扬黄工程引黄河水灌溉,将荒原改造为可耕农田,解决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问题。
  • 2.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

  • 农业产业化:因地制宜发展葡萄、枸杞、黄花菜、甘草等特色种植业,葡萄种植面积达10.8万亩,枸杞5.6万亩,年产值超3.2亿元,带动20余个贫困村脱贫。肉牛、滩羊养殖规模分别达16万头和110万只。
  • 清洁能源与工业:利用丰富的光能、风能资源,建成清洁能源项目561万千瓦,占宁夏总容量的15.58%,同时发展碳酸钙等工业,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。
  • 收入增长: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前的不足500元增至2023年的农村居民14107元、城镇居民30330元,特色产业收入占比超40%。
  • 3. 社会与生态成效

  • 基础设施完善:建成区面积达12.68平方公里,城镇化率42.19%,配套学校、医院、交通网络(5条高速公路、3条铁路穿境),形成“15分钟生活圈”。
  • 生态修复:通过造林159万亩,森林覆盖率从不足2%显著提升,昔日的戈壁荒漠变为绿洲,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双赢。
  • 文化与社会融入:推动移民从“生存型”向“致富型”转变,妇女地位提升、零彩礼婚礼等新风尚涌现,涌现出农民作家、人大代表等典型人物,促进社会观念变革。
  • 4. 经验启示

    红寺堡模式的成功在于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三位一体:

  • 政策衔接:移民保留原户籍权益,同时享受新居地就业、教育等政策,并通过土地流转保障收入。
  • 产业支撑:以特色农业和清洁能源为核心,结合劳务输出与社区工厂,确保移民多渠道增收。
  • 持续帮扶: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,通过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,高考上线率居宁夏前列,显著提升移民代际发展能力。
  • 红寺堡区从“贫困样本”蜕变为“脱贫样板”,不仅是中国扶贫移民工程的缩影,更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其发展历程体现了生态修复、产业创新与社会治理的综合成效,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典范。

    版权说明:
    1.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;
    2.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,否则将视为侵权;
    3.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;
    4.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,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。
    搜索
    7x24H 快讯
    最新留言
    关注我们
    关注我们
    微信
    关注我们
    微博
   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

    Powered ByZ-Blog. 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