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关于三峡移民的采访及视频资源整理,涵盖纪录片、新闻专题和口述历史等内容,结合三峡移民的个体故事与集体记忆,展现其奉献精神与生活变迁:
一、纪录片与纪实视频
1. 《迁徙的人之长江三峡移民》(2007)
内容:央视纪录片聚焦三峡移民搬迁过程,记录库区居民告别故土、适应新生活的真实场景,包含大量移民家庭的口述历史与情感表达。
平台:B站可观看相关片段(搜索关键词“三峡移民纪录片”)。
2. 探访上海崇明岛三峡移民现状(2021)
内容:纪实栏目《杰森纪实人文》走访崇明岛移民社区,采访21年前迁入的移民家庭,展示其住房条件、就业情况与融入本地生活的细节,如阿姨带柑橘树苗迁居、夫妻打三份工维持生计等故事。
平台:B站搜索“上海崇明岛三峡移民”。
3. 《淹没》(2005)
内容:李一凡与鄢雨导演的纪录片,记录奉节老县城在水位上涨前的搬迁与毁灭,捕捉移民与干部在政策执行中的矛盾与挣扎,展现个体在宏大工程中的无奈与坚韧。
4. 《新三峡》(全七集)

内容:全面梳理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、经济与移民生活的影响,包含移民新村建设、产业发展等案例,如许家冲村从贫困到“亿元村”的转型。
二、新闻采访与专题报道
1. 《峡江号子声》实景演出幕后创作
内容:秭归县文化馆馆长梅俊明访谈,解析如何通过群众演员(包括老船工、移民后代)演绎移民故事,融合峡江号子与移民文化,展现“舍小家顾大家”的精神。
2. 台湾媒体人探访许家冲村
内容:台湾记者走访三峡移民新村,记录便民洗衣池、非遗“牵花绣”产业等细节,评价移民安置中的“温度感”与规划的长期性。
3. 三峡移民口述史项目
内容:重庆工商大学团队对奉节等地移民及干部进行访谈,计划整理移民安置实践中的创新案例(如改革先锋冉绍之的事迹),挖掘移民精神的文化内涵。
三、纪念馆与数字资源
1.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
内容:馆藏移民搬迁实物(如门牌号、搬迁旗)、影像资料及沙盘模型,通过数字技术再现淹没城镇原貌,如“东方剑齿象化石”与移民口述视频。
地址:重庆市万州区,可线上浏览部分展品。
2. 线上红色基因库
内容:纪念馆数字化工程收录移民文物(如感动中国奖杯、移民日记),提供虚拟展厅与口述史数据库,部分内容可通过官网或合作平台访问。
四、推荐观看方式
关键词搜索:在B站、爱奇艺等平台搜索“三峡移民”“淹没 纪录片”“许家冲村”等。
地方媒体资源:宜昌、万州等地官网或文化频道常发布移民题材短片。
这些资源从个体叙事到宏观历史,完整呈现了三峡移民的奉献与适应过程,可作为理解这一群体的重要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