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的,三峡大移民中确实有部分移民被安置到山东省。根据多个来源的信息,山东省作为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的重要安置地之一,接收了数千名三峡移民,并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帮扶等方式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。以下是具体信息梳理:

1. 移民规模与政策支持
安置规模:山东省共接收了7000多名三峡移民,主要来自重庆库区,例如忠县、开州等地。这些移民被安置在青岛、济南、烟台、淄博、潍坊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(市、区)。
优惠政策:山东省为移民提供多项扶持措施,包括:
经济补助:人均补助1.36万元,并免除部分税费(如建筑管理费、契税等)。
就业支持:优先分配稳产高产的耕地,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,帮助移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、养殖业等。
2. 安置案例与生活现状
农业与养殖业:在寿光市稻田镇,移民彭善玖兄弟通过种植大棚蔬菜,年收入达2万元;文登市的移民秦玉和通过水貂养殖,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。
工商业与服务业:部分移民在广饶县从事餐饮、服装、木工等第三产业,或进入乡镇企业工作,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
挑战与帮扶:尽管部分移民初期面临资金不足、气候适应等问题,但通过“一对一”帮扶,逐步融入当地社区。例如,淄博市移民通过政策扶持和社会救济缓解了生产困难。
3. 安置地的选择
经济发达地区优先:山东省选择经济基础好、交通便利的村镇安置移民,例如章丘市移民安置村的人均年收入达4000元,远高于原库区水平。
文化适应:移民在保留原有文化(如重庆特色餐饮)的逐渐融入山东本土生活,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。
4. 移民的后续发展
经济融入:大多数移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个体经营,生活水平超过搬迁前。例如,潍坊市30%的移民户开始二次创业。
社会融入:尽管存在语言、习俗差异,但通过社区活动和政策引导,移民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逐渐融洽。
山东省作为三峡移民的重要安置省份,通过政策保障和产业帮扶,成功实现了移民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逐步能致富”的目标。尽管初期存在适应挑战,但移民通过自身努力和支持,逐渐在山东扎根并实现经济自立。如需更详细案例或数据,可参考山东省或三峡移民相关研究报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