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
首页 / 移民资讯

万州三峡移民广场设计师

万州三峡移民广场: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腾

在长江之畔的万州,一座以“三峡之眼”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正在崛起。这里的设计团队——四川美术学院黄耘教授领衔的创作集体,用建筑语言重构了移民文化的深层记忆,将三峡工程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摸的城市肌理。他们以钢结构为笔触,以水岸为画布,在26万平方米的场地上书写了一部关于迁徙、融合与重生的史诗。

一、设计理念:长江文明的现代转译

万州三峡移民广场设计师

黄耘团队从长江流域的自然形态中提炼出五大核心意象:眼睛、船首、水流、画卷与镜像。这种“图像隐喻”手法在“三峡之眼”的主体建筑中表现得尤为显著——外大内小的不锈钢弧券拱构成时空虫洞般的视觉焦点,既是对三峡库区地理特征的抽象表达,也暗喻着移民群体跨越时空的精神守望。

在功能布局上,设计团队创造性地将“三峡画卷”景观廊道与“城市花环”紫藤廊道交织,形成多层次的观景轴线。空中步道采用编织金属构筑物,其形态灵感来源于长江水文测绘数据的动态曲线,既满足交通功能,又成为城市艺术装置。这种将自然地理数据转化为建筑形态的实践,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传统设计范式的突破。

二、空间叙事:移民记忆的物化呈现

广场五大主题区域的设置构建了完整的叙事逻辑:“长江之水”阶梯水景利用三级退台阶梯再现三峡蓄水过程,每一级高差对应不同历史阶段的移民记忆;“城市展厅”通过可移动展墙与沉浸式投影,动态展示26万移民的口述史与实物档案,使静态建筑成为流动的记忆载体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“船首”意向的双重隐喻。从特定视角观察,“三峡之眼”向东岸延伸的圆弧形体量恰似破浪前行的船首,既呼应抗战时期民生公司轮船抢运物资的历史,又象征移民群体面向未来的精神启航。这种时空叠合的象征手法,让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介质。

三、技术突破:钢结构美学的创新实践

设计团队在结构技术上实现了多项突破。主体建筑采用全钢结构体系,单跨最大悬挑达38米,通过BIM技术优化受力节点,使2.7万吨钢材的用量较传统方案减少23%。屋面放射状横梁系统暴露在室内空间,既强化视觉张力,又整合了设备管线,开创了“装饰性结构”的新范式。

在可持续性方面,缓坡式屋顶收集的雨水通过虹吸系统导入“长江之水”水景,形成自循环体系;景观廊道顶部光伏玻璃年发电量可达12万度,满足展馆30%的能源需求。这种生态技术的集成应用,使项目获得重庆市绿色建筑三星认证。

四、文化共振:城市美学的多维重构

设计团队通过三个维度重构城市文化认同:在物质层面,提取移民故居的砖墙肌理,将其转化为广场铺装的纹理符号;在行为层面,设置可移动舞台与环形观演区,使42000人容量的广场既能举办大型文化活动,也可成为市民自发的社交剧场;在精神层面,“镜像城市”装置利用曲面金属反射江岸景观,营造出“海市蜃楼”般的超现实体验,引发对城市变迁的哲学思考。

万州三峡移民广场设计师

这种多维度的文化介入得到学界高度评价。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褚冬竹教授指出:“该项目开创了移民主题公共空间设计的新范式,将集体记忆转化为可参与的城市界面”。而万州区规划展示厅的专项研究显示,广场开放后周边地块的文化活力指数提升41%,印证了设计带来的社会效益。

五、团队协作:跨学科融合的创作模式

黄耘团队构建了“1+N”协作机制:以建筑设计师为主导,整合数字艺术家、移民史学者、结构工程师等12个专业领域。这种跨界融合产生诸多创新成果——数字媒体团队将流体力学模拟数据转化为立面纹饰;人类学研究者指导移民实物展品的叙事逻辑;甚至邀请本地工匠参与紫藤花架施工,确保传统技艺的传承。

在施工阶段,团队引入“设计监理一体化”管理模式,通过AR技术实现图纸与现场的全息比对,将施工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。这种精细化管理使复杂钢结构安装工期缩短40%,为同类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面向未来的城市实验室

万州三峡移民广场不仅是一个建筑作品,更是研究当代中国城市更新的重要样本。它证明公共空间设计可以超越功能主义桎梏,成为激活城市文化基因的催化剂。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三个方向:移民记忆数字化存档与空间叙事的动态交互、后疫情时代超大规模公共广场的弹性设计策略、长江经济带特色文化地标的协同发展模式。正如黄耘在项目落成时所言:“我们要建造的不是凝固的纪念碑,而是永远生长的城市精神容器。”

参考文献:

移民广场改造工程进展,163新闻网,2023-02-07

万州新地标建设动态,人民网重庆频道,2023-02-08

黄耘团队设计理念解析,搜狐网,1970-01-01

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资质,中国城市规划网

上海交大特色小镇设计经验,上海交大新闻网,2018-01-05

市民体验评价,大众点评,2024-08-12

万州移民城市发展研究,中国网,2010-12-05

空间格局学术研究,自然资源学报

改造工程规划详解,重庆晨报,2020-09-25

城市规划展示厅研究,华龙网,2024-11-10

版权说明:
1.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;
2.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,否则将视为侵权;
3.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;
4.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,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。
搜索
7x24H 快讯
最新留言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微信
关注我们
微博
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

Powered ByZ-Blog. 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