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
首页 / 移民问答

万山区有几个移民小区呢

作为贵州省承接跨区域搬迁人口的重要区域,铜仁市万山区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核心抓手,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移民安置体系。自2016年以来,该区通过系统规划与政策创新,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走出特色路径。数据显示,万山区累计建成9个标准化移民安置小区,妥善安置来自石阡、印江、思南等县的搬迁群众5.01万人,其中跨区域搬迁占比达78.6%。这些社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构,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试验田,其建设经验对西部山区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
移民社区的规划布局

万山区的移民小区建设具有鲜明的空间集约特征。通过整合城市黄金地段土地资源,将安置点布局于教育、医疗、交通配套成熟区域。以旺家社区为例,该社区紧邻莲花大道与铜仁金街商业带,不仅实现4232户搬迁群众"15分钟生活圈"全覆盖,更依托地下停车场、农贸市场等27791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形成产城融合示范样本。这种规划理念打破了传统安置区边缘化困局,使搬迁群众直接共享城市发展红利。

在空间分布上,9个安置点形成"1+8"梯度格局:丹都街道旺家社区作为核心大型社区承接半数以上人口,其余8个中小型社区分布于谢桥、仁山等街道。该布局既缓解了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问题,又通过社区规模差异化管理实现服务精准投放。如龙生社区通过建设6000平方米微工厂产业园,成功解决800余个就业岗位,验证了中小型社区产业嵌入的可能性。

民生保障体系构建

教育医疗资源的同步配套是移民工程的关键支撑。万山区创新实施"集团化办学"模式,建成5个幼儿教育集团、6个小学教育集团和2个中学教育集团,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。2021年投入使用的南京金陵中学,不仅配备标准化教学设施,更通过师资轮岗制度使移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质量。统计显示,移民社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从搬迁初期的89%提升至99.7%,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效应显著。

在医疗保障方面,各社区均设立卫生服务中心并实施"家庭医生签约制"。旺家社区创新开发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,对慢性病患者实行红黄绿三色分级管理。通过"医共体"建设,三甲医院专家定期驻点坐诊,使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。数据显示,移民群众医保参保率持续保持100%,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85%以上,有效防范因病返贫风险。

就业创业生态培育

就业服务体系呈现多维度创新。区乡村三级劳务合作社联动机制,通过142名"就业经纪人"开展岗位推荐、技能培训等精准服务。旺家社区微工厂产业园引进制衣、刺绣等劳动密集型企业,开发"居家就业""弹性工时"等灵活就业模式。41岁的任廷屏从广东返乡后,在社区制衣厂实现月收入3000元,同时兼顾子女照料,这种"楼上安居、楼下就业"模式已成为典型范例。

创业扶持政策同样成效显著。提供三年免租商铺、10万元贴息贷款等激励措施,引导搬迁群众发展社区商业。谢桥街道移民杨秀芳创办的"苗绣工坊",不仅年营业额突破50万元,更带动23名妇女就业。统计显示,移民社区个体工商户数量年均增长18.6%,形成餐饮服务、物流配送、手工艺制作等特色产业集群。

社区治理机制创新

针对移民群体多元化特征,万山区首创"社区管家"制度。通过公开选聘130名熟悉民情的搬迁群众担任管家,实行"分片包干+动态管理"。管家团队承担政策宣传、矛盾调解等六大职能,建立"日巡查、周汇总、月调度"工作机制。在龙生社区试点期间,管家累计解决群众诉求326件,推动特殊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度提升至98%。

万山区有几个移民小区呢

数字化治理手段的引入进一步强化服务效能。丹都街道开发"智慧社区"APP,集成物业报修、就业信息推送等12项功能,注册使用率达82%。通过大数据分析搬迁群众消费习惯、就业倾向等特征,社区可提前预判服务需求。如系统监测到某楼栋老年居民网购药品频次增加后,自动触发家庭医生上门巡检机制,实现健康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干预转变。

可持续发展挑战

尽管取得显著成效,安置社区仍面临发展瓶颈。基础设施维护压力逐年增大,部分社区电梯故障率已达15%,给老年群体出行带来困扰。就业结构单一问题凸显,微工厂岗位技术含量低,员工年均流失率超30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跨区域搬迁群众户籍地与居住地政策衔接尚未完全畅通,22.4%的群众反映医疗报销、子女入学仍存在手续繁琐问题。

未来需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:一是建立省级后续扶持专项资金,用于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;二是推动"飞地经济"模式,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产业共建;三是完善"新市民"权益保障体系,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服务接续机制。正如省人大代表何英建议,应将移民社区纳入城市更新行动计划,通过土地政策创新拓展发展空间,真正实现"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"的战略目标。

万山区移民社区建设实践证明,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需要政策设计的系统思维与社区治理的微观创新相结合。从黄金地段建安置房的魄力,到"社区管家"的服务温度,再到数字赋能的治理精度,这些探索为西部山区破解"城乡二元结构"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。随着后续扶持政策的持续优化,移民社区必将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、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。

版权说明:
1.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;
2.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,否则将视为侵权;
3.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;
4.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,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。
搜索
7x24H 快讯
最新留言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微信
关注我们
微博
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

Powered ByZ-Blog. 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