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
首页 / 移民资讯

一对夫妻移民新疆的故事

一、余银书与丁毓瑛:相守60年的边疆建设者(1949年移民)

这对陕西渭南的夫妻于1949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,经历了从荒凉到繁荣的时代巨变。初到新疆时,他们住在地窝子里,睡干草铺成的“床”,但始终怀着建设边疆的信念。余银书回忆道:“那时不为钱,只想把新疆建设得更好。”

他们见证了新疆从“没有像样的路”到现代化城市的发展,家庭也从两人发展为24人的四世同堂,其中8人是党员。余银书常教育子女:“没有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。”如今,85岁的丁毓瑛行动不便,86岁的余银书仍每天搀扶她起居,两人相濡以沫的身影成为社区佳话。

二、张智浩与徐晓晴:新时代的“西部拓荒者”(2023年移民)

这对江苏籍的硕博毕业生夫妻放弃了东部城市的优渥机会,选择扎根新疆克拉玛依。丈夫张智浩受家族三代援疆情怀影响(爷爷是首批援藏干部,大伯曾参军援建西北),毅然投身石油技术研发;妻子徐晓晴辞去南京工作,陪丈夫奔赴边疆。

他们克服了亲友的不解与环境差异:克拉玛依的盐碱地上“磕头机”昼夜运转,但张智浩视之为“实现理想的舞台”;徐晓晴则积极适应新生活,计划应聘当地医疗岗位。两人表示:“新疆是‘一带一路’桥头堡,青年在这里能实现更大价值。”他们的选择也延续了母校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”的理念。

一对夫妻移民新疆的故事

移民新疆的时代缩影

1. 政策驱动与家国情怀

从清代“移民实边”政策下的甘肃农民迁入,到新中国初期的支边建设,再到新时代人才引进,新疆移民史始终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。

2. 生活变迁与文化融合

移民们不仅带来生产技术(如清代屯垦),也促进多元文化交融。例如哈萨克族牧民搬迁后发展牧家乐,云南移民在新疆形成新社区,体现了从“生存适应”到“主动创造”的转变。

3. 生态与发展的平衡

巴音布鲁克草原通过生态移民减少牲畜超载,克拉玛依石化产业注重绿色转型,折射出移民政策从“开发优先”到“可持续发展”的升级。

这些故事展现了移民夫妻们如何以个人选择呼应时代脉搏,在边疆书写平凡而坚韧的人生篇章。

版权说明:
1.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;
2.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,否则将视为侵权;
3.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;
4.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,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。
搜索
7x24H 快讯
最新留言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微信
关注我们
微博
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

Powered ByZ-Blog. 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